为了科学地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我们要及时地掌握防疫知识,了解公共卫生医学常识。在疫情中,流调成为了阻断疫情发展的“关键词”之一。今晚6时播出的《公共卫生大家谈》第八期节目,邀请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潘浩,介绍流调工作和医学观察那些事。图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所副所长潘浩解读医学观察采访对象供图人流调队伍精准流调筑牢防线上海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有一支多人的流调队伍,主要有两大任务,第一大任务通俗来说就是搞清“这个病人是怎么得这个病的”,也称为溯源;第二步就是阻断下游,看他如何传播的,怎么去传染其他人。这些病人可能会污染哪些场所,导致哪些人员成为他的密接和次密接。确定风险场所后,再进一步排查密接,从而采取管控。潘浩说,现在可以用三个数字来表达两个任务调查和处置的速度,叫做“2+4+24”。“2”就是接到疫情报告以后,2个小时内到现场,“4”就是指4个小时掌握基本信息,24小时以内写出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调工作要“早、快、细、严”。对所有的疫情都要尽可能做到“早报告”,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早期处置,疫情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里,但做到“早”也是很难的,需要把所有的监测系统进行完备的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哪个地方哪个人异常了,这个消息马上传到疾控系统,所以“早”与否,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第二个是要“快”,以快制快,奥密克戎病毒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快,必须以快制快。当然光快和早还不够,第三还要“细”,这个“细”体现在抓细节。第四就是“严”。对传染病来讲,如果忽视任何一个细节就可能忽视一个密接,这个密接可能就成为潜在的病人。阻断传染源,科学防止病毒扩散“阻断下游”,防止疫情扩散,简称为“防扩散”。对于传染病有几类传染源,第一是病人,是最主要的传染源;但是也有其他的传染源,比如说无症状感染者,虽然他不是“病人”,但他也是传染源。第三就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密接”。密接全称“密切接触者”,有密接就有“密接的密接”。当判断某一个人是密接,或者是密接的密接时,也许当时他是没有症状的,他的核酸是没有变化的,但是在一段医学观察的期间,他可能变为阳性了,这个时候他就有传染性。所以,能不能在第一时间里把密接全部找出来,一个不漏,这是很重要的。潘浩说,判定和排除密接是一个很专业的过程,需要全面综合判定,不是简单的看“戴不戴口罩”。首先要根据这个病人的情况而定,比如这个病人什么时间检测阳性,什么时间发病等,这就是排查的起点。一般把阳性或者发病前4天作为一个起始点,一直到隔离期间和周围其他的人员接触,这些人员就成为一个圈,也就是风险人群的“圈”。潘浩说,流调人员一般通过监控视频来判断。比如说看这个人和别人之间,是不是有一个交谈、面对面共同就餐、共同坐电梯的过程。现代手段给流调人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溯源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破案”的过程。这个案子能不能成功侦破,影响到后期处置的手段。如果有一个密接判漏了,没有把他纳入到管理中去,也许这个人就会发展成病人。当然还有一个“严”字,首先要对“人”进行管控,其次是对风险场所管控。场所可能未必被病毒污染,需要进行采样和检测,确保是一个安全的环境,才可以对外开放。还要对病人居住的家庭和工作场所消毒,确保这些环境是干净的、安全的。医学观察期关键物品记得带齐潘浩说,如何来管理这些人群有一定的医学依据。一些人群有必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具体来说,医院或者方舱隔离治疗,密接和密接的密接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医学观察,特别是密接,是最容易成为病例的对象。在一个最长的潜伏期以内,一般是单人单间对他进行医学观察;第二,这段医学观察期间,不仅仅看症状,同时也要看他的核酸是不是发生变化,给他开展一定频次的核酸检测。潘浩提醒,医学观察期间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带齐必需品,包括:身份证、医保卡、病历、手机及其充电器以及常用药物。只要在最长潜伏期内没有特异性症状和感染指征,便可结束医学观察。另外,到家后尽量居家进行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向专业机构报告。气溶胶通过下水道传播的概率远低于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居家健康观察期间,楼上楼下邻居未免担心,病毒是否会通过气溶胶传播。潘浩说,气溶胶传播也是有一定范围的,一般是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可能会在短时间里形成气溶胶传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现象,楼上楼下同一个室号有很多病例的会发生这种传播。但从它的概率、可能性来说,最优先的肯定是人与人的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这个是最主要的途径,但是不能够排除可能的、偶发的是通过气溶胶传播。防止气溶胶传播最重要的是防止气溶胶形成,怎么会形成气溶胶?潘浩表示,比如冲马桶的时候,快速旋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产生气溶胶的过程。老百姓在这次防疫过程中特别注意下水道。下水道在特殊的极端的情况下,病毒有可能往上行或是下行,以气溶胶的形式传播出来。那怎么预防气溶胶呢?大部分小区的下水道使用的是U型管道,只要充满水就可达到“水封”效果。对于老旧小区的直排下水道,居民可以用保鲜袋注水扎紧,放置于管道口,一样起到封闭作用。不过,潘浩也表示,一般来说,新冠病毒以“气溶胶”形式通过下水道传播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呼吸道飞沫与密切接触传播。因此,市民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地做好“三件套”,也就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新民晚报记者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