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未病,冬病夏治 [复制链接]

1#

作者:医院药剂科朱元章

冬病夏治的概念

随着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冬病夏治”的概念已然逐渐流行并渐渐深入人心。“冬病夏治”是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治未病”最早出现于《*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迄今为止我国医药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思想起源。“冬病夏治”是中医“春夏养阳”理论的具体体现与应用。

在冬日阳气不足的前提下,以阴寒之邪为主、多因素复合形成“伏邪宿根”,进而导致了经气脉络严重受阻的病机特征。

是以“起沉疴、复阳气、通脉络”为主要目的的治疗策略。

夏季三月,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到小暑、大暑,是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时,人体阳气发泄,新陈代谢旺盛。阴阳消长,体内的阴寒邪气就处于最弱的阶段。阳虚体质者易于秋冬季节感受寒邪,或体内有“宿痰”、“伏饮”等阴寒邪气,则可于春夏两季助阳升发之势,给予适当的养阳之品,药物之阳借助机体生发之阳而起到抑阴补阳的作用,从而阳虚体质得到纠正,阴寒邪气得以祛除。

冬病夏治怎么治?

清代张璐《张氏医通》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麝香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位治疗冷哮是冬病夏治防治哮喘的先河。清代徐灵胎有言“用膏贴之,鼻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至肤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由此产生了三伏贴等收效明显的传统冬病夏治疗法。

在肺病科,对于寒症、虚证(肺虚、脾虚、肾虚)为主的支气管哮喘、COPD、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均有显著的疗效。

临床常根据患者病情与个人经验选定穴位。慢性咳喘患者,选取肺俞、定喘、天突、大椎、膻中、神阙、肾俞,病情较严重者加膈俞和心俞。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选用天突、肺俞和定喘,过敏性鼻炎则再加迎香、膻中,易感冒者加大椎,肺气肿者加身柱穴等等。此外尚有丰隆、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也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三伏贴是什么?

“三伏贴的药物往往选择的是中药中活血散瘀,调血通经的温热类药物。以张璐冷哮方为例,《张氏医通》记载:“冷哮……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

1、白芥子+细辛——君药

味辛入肺,气温能散,故能利气化痰、温肺散寒、透达经络,善驱皮里膜外之痰。性温辛香,气盛味烈,功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与白芥子联用加强温散寒痰之功,共为君药。

2、甘遂、延胡索、麝香、生姜

甘遂苦寒,泄水逐饮,消肿散结为臣药;延胡索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止痛,善行血中之气滞、气中血滞,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佐药;麝香辛烈窜散,化阳通诸窍,活血行经络,引药透肌骨;生姜辛温,引药入肺、脾、胃经,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二者共为使药。

在现代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应用中,较为常用的中药有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生姜、肉桂、麻*、麝香、丁香、冰片、巴戟天,吴茱萸等等。在临床往往是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进行选择和调整。

敷贴注意事项

然则“冬病夏治”外治方多为温补或温散类方药,以保证药物透入,大都含有辛香走窜类或*性刺激性药物或辅料,因此热性病症(如阴虚火旺、痰热、咯血)以及皮肤过敏、瘢痕体质、孕妇、及妇女月经期间等情况均不宜使用。

敷贴期间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滋腻及过咸的食物,慎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忌食虾、蟹、公鸡、鱼头等发物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在敷贴后局部皮肤会产生潮红、灼烧感、轻微刺痛、色素沉积或者小水疱等生理反应,均无需特殊处理,小水疱让其自然吸收即可。也可能出现红肿、溃疡、疼痛、大水疱或过敏等不良反应。则应停止敷贴,采用一些外用软膏进行症状缓解,但凡皮肤有溃破甚至大范围全身过敏现象,则应及时就医。

药师提醒

三伏贴是依据《内经》中“春夏养阳”“长夏胜冬”等理论发挥起来的中医治未病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气候变更规律、“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进行养生防病的具体实践。巧妙的运用气候与中药的偏性,以温阳驱寒来降低虚寒性病症的发生率。冬病夏治的理论和实践,虽仍需不断发展、完善和丰富,然其创新思想、思路及发展路径,当为中医的发展创新提供不可多得的借鉴和示范效用。

编辑/医院药剂科陆菲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