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的婴幼儿隔离,与疫情接下去要走的路 [复制链接]

1#

今天的文章分两部分来说,第一部分说不得不说的婴幼儿被隔离状况,让人揪心和失望。

第二部分,说上海接下去可能走的路。

上海疫情继续延烧,昨天新增本土病例例和无症状例,疫情拐点依旧难现。

而网上一批小宝宝被单独隔离的照片,看的人揪心。

上海金山区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婴幼儿的一处集中隔离点,从视频和图上看到一群群婴幼儿在一起,可照看人手却有限。

有的婴儿脸整个被蒙住,有的婴儿在吃被子,最左边还探出个小脚丫,床头还有一瓶像是消毒液的东西。

这些婴儿有的还不到一岁,就算在家,父母看到宝宝把被子拽到头上都紧张的不得了,害怕孩子窒息。

这是上面那张图隔壁的儿童病床,这张床的孩子年龄稍大些,同样是三四个孩子一起,但看看宝宝无助想哭的样子,还是让人看的不是滋味。

家长透露,医院里隔离了多个孩子,配10名护士,一个护士管20个孩子,还都是婴幼儿,她管的过来吗?

婴幼儿完全没有自理能力,要奶粉要洗澡,还要帮着换尿布或上厕所,都难以想象一个护士怎么可能照顾得了20个孩子。

夫妻两个照顾一个都感到累死了。

护士也是人,也累也有精疲力尽的时候。

可五天前,上海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是这么说的。

他们得到了妥善的照护。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诊疗方案。

高级职称医师每天会进行查房,了解研判他们的病情。

医院和家长保持线上沟通和联系。

然后,就这样照顾的?

妥善在哪?沟通在哪?

隔离婴幼儿的照顾,显然是不妥善的,医院发消息,想看看孩子状况,得到的回复就两个字“还好”。

什么叫“还好”?

一个护士要负责那么多孩子,又怎么可能再细心回复家长呢?

强制让婴幼儿和父母分开,这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其他城市之前也发生过把孩子和父母分开隔离的事。

但其他城市疫情没上海这波那么严重,医疗资源和人手较充足,可上海现在什么样子?

上海政府朝令夕改,一会儿说上海不能封,封了影响全世界,一会儿说鸳鸯火锅封,一半一半封,最后好了,又自己打脸,就全城封。

如此朝令夕改,让各项准备和资源都不足,也让基层的工作人员不知所措,上头到底想怎么样?下面也搞不清楚。

再压下来就是每户每家都一起承受管理不当造成的痛苦。

很快,辟谣来了。

说上面照片里那些情况,不是金山婴幼儿隔离点的,而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

而且这不是现况,是我们“卫生临床中心”因为收治的婴幼儿太多,内部要调整病房。

这是在给孩子们调整病房时候,临时发生的暂时状况,等调整完了,婴幼儿的医疗诊治和生活照料,都没问题。

有时候有些辟谣还不如不辟,问题是这是谣言吗?

就算是内部腾挪,就可以把消毒水放在婴幼儿床上?就能让孩子被被子蒙成那样?

明明就是患儿太多,医疗资源不足造成的照护不周,老老实实的承认有这么难吗?要么改变与父母分开的政策,要么增加人手。

又或者你说你照顾的很好,那你把你认为不是谣言的,真实的婴幼儿照顾状况放出来,看看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妥善收治”。

要知道之前在3月7号,金山区就在抖音上放过妥善收治婴幼儿的视频。

这是个来自香港的六岁小女孩。

当时一名从香港过来的小女孩和父母分开隔离,独自住在酒店房间,金山医护嘘寒问暖,两人照顾一个孩子。

可今天怎么就不见相关宣传了呢?

更惊诧的是事情爆出后,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立刻代表欧盟成员国向上海政府发出声明,开门见山第一条就要求:

无论在哪个国家,婴幼儿和父母的分离都是异常痛苦的,尤其是小孩子习惯了父母陪在身边的安全感,一旦父母长时间不在,哭闹肯定停不了,而一个护士照顾那么多孩子,此起彼伏的哭闹,也容易让护士情绪崩溃。

根据3月1号-26号的统计,6岁以下确诊病例53人,无症状的人,也就是说26号以前,就已经有多名6岁以下孩子和父母分离,被集中隔离了。

在人员本就稀缺的情况下,还制定这类婴幼儿单独隔离政策,是脱离实际的,也是不合理的。

那为什么要把那么多孩子全都隔离起来?

依照现行上海的防疫规定,是不允许居家隔离的,家里有人确诊,就要去隔离。

医院隔离,轻症或者无症状,去方舱隔离。

那么孩子怎么办?

婴幼儿情况特殊,婴幼儿如果确诊阳性,不会在成人的方舱隔离,一来婴幼儿抵抗力弱,一旦病情加重,恶化速度会高于成人,而方舱的救护设备有限。

所以婴幼儿感染,采取集中收治的手段,就是把无症状或轻症的孩子集中在一起。

这样的原始初衷是,让孩子在症状加重时,医院就获得救治。

可落实到现实层面就成了上面提到的种种乱象,医护有限,孩子照顾不好,家长说孩子拉屎没人理,屁股都烂了,还有孩子吃的母乳,不吃奶粉,就算吃奶粉的也有一二三阶之分,医院,就无法管到那么多了。

强制让孩子和父母分开隔离,一定是不人性化的,理想状况当然是一名婴幼儿由一名家长陪同隔离。

但是在疫情已经火烧眉毛的档口,根本就不可能再抽出医疗资源,去做这些,于是就出现了一刀切,一切按死板的规章制度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谁能受得了自己的孩子被这么三四个扔在一个床上,哭闹着,被子蒙脸,啃被子,谁能受得了呢?

那今后会怎么样呢?

今后会设置一名婴幼儿由一名家长陪护的专门隔离点吗?

大概率不会,因为疫情严重,资源不足,很难再单独开辟这类隔离点。

那么就是两种方法应对隔离问题:

第一种,加派人手,解决一个护士照顾10个甚至更多孩子的状况,上海本地资源不行,就请求外省支援,事情成这样,也别再顾着什么大城市脸面了,要照顾的大人和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种,就是开启居家隔离。

当医疗资源明显不足,疫情增长短时间压不下去时,无奈就要选择居家隔离,让轻症和无症状者在家隔离,配备上门送菜,和每天的网络问诊。

居家隔离,在国内从没大规模铺开,具体执行起来会碰到什么问题和麻烦,根本不清楚。

但在针对上海疾控专家的采访中,有专家已经透露出“居家隔离”这一观点。

总结下来看,内容就是:

1,医疗资源极度紧张,方舱的建造速度,赶不上轻症和无症状的感染数。

2,集中隔离点,条件一般,人手不足。

3,上海健康运APP阳性信息更新不准确。

对此,上海某疾控中心的女领导给出的回答是:

1,轻症和无症状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完全可以居家隔离。

2,轻症或无症状无需太担心身体,可以当成感冒。

3,老人,在打了三针疫苗后,转成重症的概率很低。

这某疾控中心女领导是谁?是接受采访的浦东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朱渭萍。

再进一步看上海疾控专家的话,意思就更明显了:

1,上海医疗能力已经处在极限,或者超极限。

2,现在上海一天的新增数字,都至少是一个世博馆方舱的承载量,问题是上海不可能一天造出一个世博馆方舱来。

3,“无症状感染者”定义有问题。

什么叫“无症状感染者”?第九版新冠诊疗方案里,根本没有“无症状”这个定义。

诊疗方案里就两个定义,一个疑似,一个确诊。

现在上海的无症状,不是指你没有发烧咳嗽什么的,而是指你没有影像学的肺炎症状。

是这么个“无症状”。

大众以为“无症状”,是你没有咳嗽没有发烧的叫“无症状”,其实不是,上海定义的无症状,是你照了胸部影像,没有肺炎症状,或者是你感染了,但还没有照胸部CT,这时候你也是被归类为“无症状”

这也是,为什么上海会有那么多无症状。

因为一天确诊个好几千,哪里有资源来给每个感染者照肺部影像呢?

没有肺部影像,根据第九版诊疗方案,我该把这个感染者放进“疑似”里,还是“确诊”里呢?

我都不能放,所以我只能自己弄一个新类别,叫做“无症状”,把这些阳性感染者,但没有做CT影像的人,全都放进“无症状”里。

4,绝大多数症状可控,数据可信。

上海疫情虽然在不断延烧,但到目前没出现过一例重症或一例死亡,外界质疑这一数字。

但专家认为,这数据是可信的,绝大多数打了疫苗的感染者,都不用太过担心。

5,在医疗资源如此挤兑的情况下,去方舱不如呆在家里,自己居家隔离好。

上海一天新增至少一个世博方舱,可上海不可能一天就造出一个世博方舱。

这就面临一个医疗超极限的问题,在医疗超限的情况下,你去方舱隔离,不如在自己家里,居家隔离。

那上海会开启居家隔离吗?

有人说,上海开启居家隔离,是共存的开始,目的是为了卖药。

但就我所知道的信息,上海的居家隔离,不会开启,原因如下:

1,目前的变种新冠确实症状不如武汉那时候,90%以上都是轻症和无症状,5%左右是普通型。

而普通型里,又有较少比例会发展成重症。

而如果开启居家隔离,老百姓自己是不容易判断病症发展到哪一步了,没有CT影像,光靠发烧,咳嗽,你无法判断自己是不是更严重了。

等发展到呼吸困难了,血氧度下降了才知道严重,医院,往往都晚了。

虽然发展成重症的概率并不高,但谁又愿意自己成为那个概率,或者让家人中招呢?

2,武汉时期,曾搞过居家隔离,可那时候就是“隔而不离”。

一人感染,全家感染,甚至高居住密度的整栋楼,整个小区,也都会感染。

居家隔离,可能就会变成整栋楼的养蛊。

所以此时提居家隔离,不是良策,还是要继续造方舱,需要调集全国力量支援上海,加大方舱建设,加大核酸检测,加大医疗人员的支援,尽最大可能的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阻断病毒传播。

不然等病毒加大扩散,溢出到了更多其他省市,就更麻烦,况且其他城市的医疗资源,都远不如上海。

所以此刻,除了驰援上海,没有更好的办法。

感谢各位的点赞,转发和分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