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Vista看天下
一到冬天,我最怕的事儿不是家里没有暖气,也不是空气太干导致嗓子疼;
相比客观上的困难,那些“生活习惯上的碰撞”才是让人难以驯服的“隐形导火索”。
正如“空调开几度”已经成为了夏天情侣分手的最大原因(误),“冬天要不要开窗通风”,如今早已变成当代年轻人最新的“话语权争夺战”。
直到前几天,我亲眼目睹了邻居家的小情侣因为“雾霾天到底该不该定时开窗”而大吵了一架,才发现面对生活习惯的难以调和,没有人是理智的。
一方面,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把“精致宅”挂在嘴边,特别注重在家时的生活品质;
而另一方面,从雾霾成为广泛的大众议题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于空气质量的焦虑。
表面看来,全民抢购空气净化器热潮貌似是过去了;
但是对于空气的焦虑,还是体现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
01、“一天不通风,我就觉得我要死了”
尽管人们的一些情绪存在过度紧张的嫌疑,但也的确说明空气质量至今仍是一种普遍的焦虑来源。
而作为像饮用水一样的“日常必需品”,与之相关的一点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大众的神经。
Vista刘亦菲就曾经在北京雾霾最严重的那个冬天,养成了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用空气质量检测仪查看一下污染指数的习惯,比吃饭还准时;
直到发现自己买的那款仪器被媒体爆出是假货,看起来像模像样的数据,其实测的只是室内的风速。
发现时的心情如图。
当然,与更多“空气净化原教旨主义者”相比,她这拿检测仪当饭吃的劲头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如果在网上搜索“为了把家里的空气弄干净都做过什么努力”,你可能会看到更多颇有仪式感的奇葩行为大赏。
大到“买房买几层空气质量最好”,小到“工业电扇能不能吹走雾霾”,室内空气早就成为了无数人在生活决策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尽管所信奉的“流派”各不相同,但急迫的心情却是一致的。
比如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一切空气问题都可以用“通风”来解决。
夏天怕热、冬天怕冷的年轻人永远不理解他们对这两个神秘的汉字的痴迷。即使每天要花7、8个小时在外遛弯,他们依然热衷于把家改造成四面透风的公园凉亭。
室外温度已经逼近0度,也要坚持在睡前开上两个小时的窗户;最后屋里的二氧化碳是放走了,但全家人也都被冻出了鼻涕。
让人在冰窖一般的卧室中睡上一晚又一晚,连做梦都在吟诵杜甫先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过另一方面,在爸妈的寒冷攻击下瑟瑟发抖的年轻人,对于“家里的空气”也同样有着自己的执念。
特别是在今年疫情之后,很多人都养成了“外出全副武装”的习惯,家更是成为了他们试图抵抗污染、病毒的“安全港”。
不少在一线城市奋斗的独居青年,研究起空气净化设备的劲头简直不亚于最新款的智能手机。
而下班回家后摘下口罩、洗脸洗手,然后躲进自己的小卧室看着净化器的检测灯从红变绿,也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奇特的“治愈瞬间”。
用放屁来检验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性能,是当代年轻人的空气哲学。
为什么空气焦虑开始成为人们的“时代病”?
一个让人无法反驳的理由是,人们面对的空气污染的确比过去要严重的多,也复杂的多。
从雾霾、沙尘,到供暖废气、工业废气排放,污染源越来越复杂,有关呼吸道疾病的例子也越来越普遍。
医院呼吸科主任胡洋医生进行了一次采访。他回忆,自己小时候身边的癌症病人大多以肝癌和食道癌为主,现在反而是肺癌患者越来越多。
而整体上的数据也同样佐证了这一点——肺癌从以前癌种当中的第四、五名,现在成为城镇人口当中的第一名,农村人口癌种发病率的第二名。
更重要的是,随着大众对于空气质量的更深入了解,可见的危险似乎也更多了。
一开始,对于雾霾的恐慌还仅局限于可吸入颗粒物的杀伤力,以为只要把PM2.5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就万事大吉;
没想到一场疫情又让大家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颗粒物不仅本身会对呼吸道和肺部带来伤害,还会进一步成为细菌、病毒的“培养皿”。
上海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徐斌也证实,颗粒物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慢性的影响。
在冬天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下,颗粒物本身就难以消散;
这也难怪人们无法停止对于空气污染的恐慌。本以为是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没想到敌人”一山更比一山高“。
02、拥有一屋子干净空气,比想象中难多了
无处不在的空气让更多人产生无法消除的危机感,人们迫切想要掌控“呼吸自由”,哪怕只是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
这也可以解释开头的那个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自发成为“空气净化十级学者”——家务可以等等再做,但是空气必须是头等大事。
特别是与外界相比,室内空气污染来源本身就更为复杂
/p>
家居甲醛的释放,做饭时产生烟雾、气味及颗粒物,宠物从室外带回的过敏源……
很多鼻炎患者从入秋开始,就开始整天开着净化器;
而对于有小孩的家庭来说,更是恨不得把一切可疑物质都“消灭在源头处”。
面对这个特殊的年,人们的担忧又有了新的切口——
不仅担心入冬后气温的降低是否会导致疫情卷土重来,也开始对空气中的流感病毒保持更高的警惕。
这并非完全是杞人忧天。相关研究早已证实,新冠病毒有着怕热不怕冷的特性,在低温的环境中往往能够存活很长的时间,并且还保持传染性。
而根据胡洋医生在采访中提到的信息,无论是新冠病毒还是冬季需要我们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