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与青霉素结构较为类似,同属于β-内酰胺类,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杀菌的目的。
头孢菌素具有毒性低、抗菌活性强、过敏反应少、对β-内酰胺酶较为稳定的优点(β-内酰胺酶可分解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使其失效),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且适用于老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的特殊人群。
合理使用头孢菌素
临床上使用头孢菌素一般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患者尽量避免使用头孢菌素;
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患者如不得不使用头孢菌素,必须以原液稀释后做皮试;
出现过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或某种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禁用其他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即药物浓度仅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活性有关,但当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后,即使药物浓度继续升高,其杀菌活性及速率也无明显改变。
所以头孢菌素以一天多次给药较为适宜,一日1次高剂量给药不利于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甚至有可能出现严重的肾脏毒性反应,如血尿。唯一例外的品种是头孢曲松,因其半衰期非常长,可以一日1次给药。
另外,部分含甲基四硫唑的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拉定、头孢曲松等,不可与酒精同用,因而在用药期间或者停药后的7天时间内,应避免饮酒或摄入含有酒精的药物、食物等。
五代头孢菌素的历程
目前头孢菌素家族成员已有五代。
第一代头孢菌素
目前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的有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其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差,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弱,但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则较强,对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较为敏感。
其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关节感染、妇科感染等,其中头孢唑林还可用于中度感染和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
代表性药物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丙烯等,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比,其抗菌谱更广,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更高,肾脏毒性更低,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明显增强,但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接近或稍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
其多用于呼吸道、肠道、胆道、尿路、软组织、骨关节、妇科等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
主要有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相比,其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更强,而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较弱,对于大部分β-内酰胺酶稳定,对肾脏基本无毒性。其中的代表性药物头孢曲松还易透入脑脊液中,可用于重症耐药菌、严重威胁生命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的感染治疗。
临床上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感染等,且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肺炎感染的首选药物。
第四代头孢菌素
主要有头孢匹罗、头孢唑南、头孢吡肟等,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较第三代有了明显的提升,但仍低于第一代与第二代,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却更强,可用于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革兰氏阴性菌,对β-内酰胺酶稳定。可用于难治的严重感染,如呼吸道、泌尿道、胆道感染和败血症等。
第五代头孢菌素
“拳头”产品头孢吡普为超广谱抗菌药物,其抗菌谱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或中度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与头孢吡肟相比,其具有更广的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谱,而两者革兰氏阴性菌抗菌谱则相似。其为全球首个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目前在我国临床使用甚少。
作者:石浩强上海交通大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副主任药师
本文首发:家庭用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