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1月8日起,我国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市民该如何坚持防疫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记者采访上海市疾控中心、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等专家,整理了五个问答。
问:我国的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是如何划分的?此次为何调整?
答:我国根据暴发、流行和发生时的危害程度,现行法定传染病病种共40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目前,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乙类甲管”的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2种。
此次政策调整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感染后引起重症、死亡等情况,以及国际上疫情形势变化作出的决定。
问:“乙类乙管”后,是否意味着我国完全回到了疫情前状态?
答: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持续流行。国内疫情总体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各地迎来疫情流行高峰时间会有所差别,未来一段时间各地还将陆续面临疫情流行的压力。
我国各地持续开展病毒变异、个案报告、医院、不明原因肺炎、城市污水监测,疫情流行期间增加核酸和抗原检测、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重点机构、学生、社区人群哨点等监测。同时科学合理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检测,及时发现重症高风险人群中的感染者。进一步提升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做到“应接尽接”。
问:“乙类乙管”后,个人如何坚持健康生活习惯?
答:一是继续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坚持规律作息、锻炼身体、健康饮食、保持良好心态。二是注意自身防护,“三件套、五还要”之外,文明用餐,保持居室整洁通风。三是可适当储备相关药物,出现疑似新冠症状后先进行自我抗原检测,若结果为阳性,且症状较轻时,可居家治疗;若出现症状加重趋势,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四是新冠病毒检测阳性或具有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老年人、具有基础性疾病重症高风险人群、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尽量不外出。
问:“乙类乙管”后,重点人群应该注意点啥?如何做好防护?
答:重点人群包括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尽快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
疫情流行期间,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儿童等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确需前往应全程佩戴口罩,建议避免长途旅行。重点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建议及时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
问:“乙类乙管”后,感染者居家康复如何消毒?
答:感染者居家隔离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如条件允许使用单独的卫生间。房间内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
居家加强开窗通风,重点做好餐饮具、居室台面、门把手、电灯开关等接触频繁部位及浴室、卫生间等共用区域的清洁和消毒。感染者产生的生活垃圾装入塑料袋,放置到专用垃圾桶,清理前用消毒剂喷洒至完全湿润,然后扎紧塑料口袋,再和家里其他垃圾一起丢弃。
感染者转阴后,使用过的物品和接触过的物体表面分类有针对性地开展一次彻底的消毒。对于不适宜消毒处理的物品,如书籍、贵重物品,可通过密闭封存、室温静置7-10天方式处理。
本文作者:顾泳黄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