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养娃是一场大型通关游戏,那发烧就是其中的终极大boss,孩子每次一发烧,对家长来说都是一场煎熬。
发烧,看似是孩子最常见的病症,但却暗藏凶险,家长一个不当的处理,就可能使孩子在危险边缘徘徊。所以,今天咸妈就要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科学退烧的相关知识。
这些退烧方式千万别乱用1:
打针退烧
在大多数家长的思想里,孩子高烧不退,直接打一针就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通常给孩子用的退烧针是柴胡注射液和注射用赖氨匹林。
早在年,这两者就被药监局打入“冷宫”了。
因为注射柴胡注射液之后,会引起孩子的过敏反应,出现过敏性休克,晕厥等副作用,甚至出现死亡;而注射赖氨匹林,也会有惊厥、呕吐、昏迷等副作用,严重时可直接导致死亡。
2:
药物灌肠
这种退烧方式看似药物不会直接进入血液,但是在灌肠的过程中,药物还是会通过肠道被吸收,进入血液。而且如果药物剂量没有把控好,会严重损坏孩子的肝脏。万一操作不当,还有造成肠穿孔的风险,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我是不建议家长在家中自行操作,如果有需要灌肠需要医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严格把控药量,酌情使用。
3:
静脉输液
孩子发烧通过输液来治疗的方法本身是没有错的,只不过现在的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不管是高烧还是低烧,一上来就是直接输液,而且输的还是抗生素。
这里咸妈要说下,不是说孩子发烧不能输抗生素,而是必须在明确病因、熟悉病情严重程度之后再做判断。如果是病*感染引起的发烧,就不需要输抗生素了,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耽误病情。
4:
盲目吃退烧药
有的家长只要孩子一发烧就开始给娃吃退烧药,但是盲目的乱吃药可比乱说话严重的多了。
下面我列的这几种药,家长们可要给我看仔细了↓↓↓
凡是药品名称上有尼美舒利打头的,需要口服的,不管是颗粒、胶囊,还是混悬液等通通要拒绝。
因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容易损伤孩子的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在年就被药监局命令禁止用于12岁以下的孩子。
这些物理降温的退烧方法也不建议使用1:
捂汗退烧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流传出来的一种说法“发烧了,出一身汗就好了”。
实际上当你发烧出汗后感觉有好转,只是因为身上的汗液蒸发带走身上热气的错觉。但是长时间捂着会导致热量消散不去,体温反而会升高。
即使真的出汗了,退烧的功效也只是暂时的,而且很容易因为体内水分大量流失造成脱水,甚至引起焐热综合征,引起死亡。
2:
用酒精擦身体
其实用酒精擦身体退烧的原理和捂汗退烧的差不多的,都认为酒精挥发会带走身体中的热量。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挥发掉的酒精可以带走热量,但是没有挥发掉的那部分是会伺机进入孩子的皮肤。
发烧时孩子的皮肤更容易吸收酒精,所以,大面积的酒精擦浴很可能引起孩子酒精中*。
3:
冰敷和退热贴退烧
冰敷的方法只能做到局部降温,但是治标不治本,虽然皮肤表面看起来凉了,但是血管却因为热胀冷缩反而把热量给所在身体里了。
再加上孩子年纪小,温度太低胡引起不适,甚至会冻伤孩子的皮肤。
退热贴也是起到局部降温的效果,但是相比冰块来说,还是比较温和的,只要不引起皮肤过敏,还是没有太大的问题。
退烧的科学打开方式1:
科学护理
我们可以把38.5℃作为一个是否给孩子吃退烧药的参考值,因为孩子有热性惊厥的孩子,体温通常在38℃左右。之前咸妈也整理过关于热性惊厥的知识,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孩子热性惊厥烧坏脑子?别慌,收好这份行动指南!)。
不过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来判断用药情况,如果孩子的体温到达38.5℃,但精神还可以,只需要多喝水,通过自然的排汗、排尿带走身体的热量,所以就不需要用药了。我一般是会先把室内的温度调高,在适当减少孩子的衣服,帮助身体散热。
2:
口服退烧药
如果家长使用了物理退烧的方法还是不见效,孩子体温在到达38.5℃后,表现出精神不济,就需要服用退烧药了。
这里我需要跟各位宝妈强调一下,对孩子来说,相对安全的退烧药有两种,分别是泰诺林(对乙酰氨基酚)和美林(布洛芬)。需要根据年龄来进行服用。
泰诺林的作用比较温和,副作用也小,一般适合3个月以上的孩子,也是退烧药的首先。6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考虑选择美林,效果会更好一点。
3:
使用退热栓
也有一些对口服退烧药不耐受的孩子,我是建议可以使用退热栓,常见的栓剂大多为乙酰氨基酚栓剂。不管是使用剂量还是频率,都和口服剂是相同的。
但是还是要强调的是,刚栓剂和口服剂是不能同时使用的,为了安全起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其实孩子发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家长们无需过度的焦虑,但是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