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孩子高烧39度,你怎么只给我开退烧药?”
这是我在门诊常遇到的家长的疑问,有些家长可能等了4个小时,如果等待的结果是“不用吃药,先回家观察”,那么这很考验医生等沟通技巧。
发烧的温度高低的确是宝宝病情严重程度指标之一,但如果孩子精神很好,没有特殊疾病史、没有特殊传染病病人接触史,血常规等辅助检查也没有特异性结果,这时候发热多数是普通病*感染引起,基本都有自愈性,一般我们不会做过多干预,做好退热等基础护理就可以,熬过几天宝宝就好了。当然有些疾病早期我们常常无法准确判断,我们接下来还要随访宝宝情况,所以门诊病历上也会写上一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对于疾病我们做到了客观判断、循证治疗,但是我们往往忘记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要解决——家长的焦虑和疑惑。
医院每个医生每天要看70-80个病人,高峰期可能更多,也就是说每个病人从问病史、体格检查到写病历、开处方给患者就只有5分钟左右到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回答家长更多的疑问。所以很多时候医生看病会惜字如金、惜时如金。
有时,在门诊遵循循证医学理念的医生给病人的印象就像是个欠揍的“佛系医生”。但这样家长不理解,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治病救人?是的,在电视剧里帅气地进行心肺复苏的急诊科医生、宣公益片里投身于在自然灾害一线抢救的医生志愿者、“感动中国”里在偏远山区坚守岗位的基层医生,这些都告诉我们“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
但回归到普通大众,非危重疾病的治疗有一定过程,自愈性疾病需要一定时间,慢性病需要规范化治疗和管理,我们需要安抚病人焦虑的情绪,解开患者心中的疑虑,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避免患者“病急乱投医”及不规范地治疗。简而言之,就是给予患者正确的医学科普。我想,这应该也是医生重要的职责所在。
医学科普的形式很多,风格也和医生性格特征有关。
有干脆利落的野兽派作风。
也有循循善诱的温柔派。
无论是哪种风格和哪种形式,从是什么疾病、为什么得病、如何护理、需要观察哪些情况、医院等等一系列患者和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一一详细解答,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焦虑,避免其转向不靠谱的“莆田系”就诊。
医院工作,门诊不忙,因此更有时间多跟患者和家属沟通,常常也能收到家长由衷的感谢和好评,此时职业归属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我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19世纪特鲁多医生的那句名言——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医生在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放弃了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
医联代言人打造计划进行中,我们正在寻找最有想法的你,有创作意愿请勾搭狂野运营:liudongyan
medl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