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诊疗中,用不用抗生素、用何种抗生素,这首先应是一个医学判断。但当屡屡面对家长的催促、焦虑与指责时,医生是坚持自己的判断,还是妥协?这或许并不是一个容易下定的决心。
北医三院儿科医生韩彤妍(后左)在儿童病房查房摄影:*宇
用不用抗生素?
在敏感季节,来儿科急诊的病人大多是呼吸道感染问题。“从去年10月开始病人逐渐增多,到11月份人数一下子飙升上去,整个冬三月我们都忙得快飞起来了,连急诊带门诊带病房,几乎都是呼吸道的病人。”医院儿科急诊大夫王琨蒂的印象中,得病的大部分都是五六岁以下的孩子。
实际上,孩子容易生病和环境的变化也有关联。“雾霾中潜伏的细菌病*含量,比好天气时浓度要高得多。比如近期流行的病*型甲流、轮状病*、支原体肺炎还在持续。”在王琨蒂看来,雾霾对孩子呼吸道的伤害,往往最为明显和直接。“只要是一轮雾霾开始,每天上急诊来的呼吸道感染病例就多起来。”医院儿科急诊的常态。
自从年开始轮值儿科急诊以来,王琨蒂每天和抗生素打交道的频率就变得频繁起来。细菌感染是儿科常见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以及具有传染性的猩红热等。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后果往往严重。
“但很多家长对抗生素的第一反应却是抗拒:抗生素有副作用,这么点小孩能用吗?”实际上,儿科大夫必定是根据孩子的实际病情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绝不是信口开河。“如果是病*感染,用了抗生素也无效,可如果是细菌感染,那该用就得用。”
在犹豫纠结的家长之外,直接拒绝使用抗生素的家长也并不少见。医院儿科大夫韩彤妍几乎每周门诊总能遇上一两位,直接开门见山地对她说——“我们孩子不用抗生素。”“实际上,在医院儿科门诊开出来的抗生素,肯定是适用于儿童的。有时候家长的过度担心,其实是没必要的。”在韩彤妍看来,这背后的根源,医院和医生的信任缺失,以及对抗生素等药物不够了解。
“儿科的特殊性恰恰在于病人本身没有多少决定力,几乎都是家长来代为做主。可家长的判断,有时候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不一定听得进医生的话。”即便医生跟家长使劲解释了抗生素的治疗作用,副作用并没有想象中强,即便家长勉强同意把抗生素开回家了,也可能坚决不吃。“等到来复查时,总能想出各种借口推搪。”
更有甚者,有家长固执地希望医生顺着他的思路和判断来,一旦你不赞成他,他就不信任你。来回劝说无效,双方的火都顶到嗓子眼了。与此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极端是,家长死活要求给孩子输液挂水。
在儿科急诊和门诊里,每天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医生的工作也考验着人际沟通能力。“实际上百分之六七十的医疗纠纷,说到底都是沟通问题——医生说的话病人没听懂,或没有用病人能听懂的方式说出来。”
用何种抗生素?
用不用抗生素、用何种抗生素,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看来,首先应是一个医学判断。“什么是抗生素?”其实在医生和家长的理解语境里,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抗生素指的是抗生物病原体的制剂,而生物病原体就包括细菌、病*、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等。而老百姓嘴里常说的抗生素,是特指抗细菌的抗生素,这是应该明确的。”
“常常有家长问我,这种抗生素是不是劲儿大一些?”实际上,抗生素并没有所谓强弱好坏之分,每种抗生素针对的抗菌谱不一样。“比如孩子在夏天里又吐又拉,大便里红白细胞都有,诊断为痢疾或肠道细菌感染,常用的是头孢三代。而孩子得了化脓性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常用的则是头孢二代。便有家长不理解,是不是三代比二代杀菌力强?”
实际上,区别只是二者对应的抗菌谱不同——肠道细菌往往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较多,对应的抗生素是头孢三代;而化脓性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则以革兰氏阳性球菌较多,对应的抗生素是头孢二代。“抗生素的杀菌力并没有可比性。”在宋红梅看来,“选择针对感染的某一类细菌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是大夫应该做的事,也需要家长们的理解。”
宋红梅强调,病*感染的情况没必要用抗生素,而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就一定要用。如若不用,可能加重病情,甚至进而造成病情迁延和其他问题。“比如说链球菌感染,如果治疗不彻底,经常会合并风湿热,引起链球菌感染肾小球肾炎,这在过去是很常见的情形。”如今这种并发症少了,恰恰是得益于抗生素使用及时,治疗彻底。
尽管用不用抗生素的判断权,看似应该牢牢握在医生手里,但现实的情况却远为复杂。“在幼儿病情的早期,鉴别是否是细菌感染有时候难度很大,有一定的复杂性。”王琨蒂告诉本刊,“儿童的各种感染性疾病早期都可能以发热作为主要表现,拿肺炎来说吧,不管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感染,早期都可能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这些症状的差异程度并不大。”
尽管现代医学有相应的检验来辅助诊断,最常用是血常规和尿便常规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指标。但儿科患儿在病原体方面会有一些特殊性,加之病史获得难度更大,临床症状也与成人有所区别——这所有的一切意味着,并不是所有诊断都能依靠实验室检验完成,还有一部分也是经验性判断。
从王琨蒂的经验来看:“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疾病是上呼吸道感染,其中85%是病*感染的自限性疾病,不需治疗,通过家长护理和饮食调整就可以痊愈。只有10%~15%是细菌感染引起,这些患者首先推荐口服抗生素,其次是肌肉注射,最后才使用静脉注射。”
医院儿科医生王琨蒂摄影:*宇
当面对家长的催促、焦虑与指责,医生是坚持自己的判断,还是妥协?或许并不是一个容易下定的决心。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在医生的判断和家长的态度之间寻求折中与妥协。至此,“用不用抗生素”折射出的已不仅是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掺杂了社会环境、人心考量、医患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的权衡。
而为了加强诊断的确定性,势必增加很多检查来辅助判断。“比如说孩子急性发烧,但其他情况都挺好,我就觉得先观察吧,不用非得立刻就做各种检查使劲去查。”可有的家长就特别纠结,基层医生为了慎重起见或顺着家长的意思,便开出各种检查单子。宋红梅却不主张过度检查:“孩子检查受到的痛苦,跟得到的检查结果之间,性价比太低。回家先观察,有情况了再查。尤其是放射类的检查,不要随便给孩子做。”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接受这样的理念,医院之间做检查。
怎样用抗生素?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则是一门极大的学问,儿童使用抗生素确实比成人要更加谨慎。孩子年龄越小,各个脏器的发育越不成熟,那么对药物的代谢、排泄缓慢,解*能力越弱。因此不仅在用药范围,在用药剂量、用药间隔时间和总疗程上都有特殊要求。用药后相对大人更容易有副作用,因此要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多位儿科医生都反复强调,使用抗生素不仅要对症,也要保证足量和足够疗程。首先是细菌增殖的方式所限,抗生素使用需要一定的持续性。“细菌有一个增殖过程,有时抗生素发挥作用时,细菌还没有进入到增殖周期,此时抗生素对它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须持续用药,使得细菌在增殖高峰时能够被消灭掉。”王琨蒂说,“有些家长觉得今天不烧了,明天就不吃了,这个是不对的,这反而是在锻炼细菌的耐药能力呢!一定要在大夫的指导下用够量、用够疗程才行。实际上对于年龄偏大的孩子来说用药量相对偏小,越小的小孩用药量越偏大。”
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摄影:*宇
家长对抗生素的抗拒常常来自两种恐慌——耐药性和副作用。几位医生都认为,不应该过分强调个体耐药性的问题。“我们所说的耐药菌株的产生,通常不是针对某一个人,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而在体内产生了自己的耐药菌株。”在宋红梅看来,耐药性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抗生素广泛使用后,耐药菌越来越多,会在人际间传播,并不一定会在抗生素使用者身上发病。“所谓的耐药,实际上它是整体环境的耐药,在自然界里广泛存在的细菌是耐药的。你感染的菌是耐药菌,并不是说你机体就是耐药的。”
抗生素的副作用也并没有想象中严重。孩子服用抗生素以后,经肾脏和肝脏代谢,只要不超过正常值,都不会有特别严重的副作用。王琨蒂告诉本刊:“退一步说,如果吃药对身体有影响的话,绝大多数也都是一过性的,就是说你用药期间,可能会有反应,不用了,它就逐渐修复了。人的生命力其实非常强,你觉得小婴儿非常非常脆弱,但其实他们都是有很好的自我修复能力。”
每个家长看到孩子生病,都有比对自己本身更加强烈的意愿,希望孩子能迅速好起来,医院,就会是一个很纠结的选项:不去,怕万一有什么闪失;去了,大夫即使为了安抚你,也会开些鸡肋的药物,吃不吃,心里都不舒服。其实在儿科大夫眼里,在孩子有些发烧和轻微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家长完全可以通过在家里的精心看护渡过难关。
如果发烧了,家长并不必单纯因为温度太高而紧张。“温度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关键还是要看孩子的精神状态,先用退烧药再继续观察。”王琨蒂遇到烧了10分钟就来急诊的家长,来了做检查也没意义,因为血象反应没那么快。
在宋红梅看来,家中只要常备退烧药就够了。“我经常跟家长说,发烧对孩子不一定是件坏事,像发烧、咳嗽,这都是我们机体保护性的生理反应,比方说发烧38摄氏度的时候,体内感染的细菌、病*是不生长繁殖的,同时免疫力、细胞的吞噬功能又增强了。”她强调,“只不过别让发烧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实际上这跟抗生素的道理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怎么理性用好。”
(本文选自本期封面报道《破除抗生素崇拜:与细菌君相爱相杀》,文章有所删节。更多相关内容,请戳下图封面↓↓,一键购买本期新刊。)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与细菌君相爱相杀」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