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TUhjnbcbe - 2022/7/7 15:34:00

导读:杏苏散,来源《温病条辨》卷一。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之功效。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证属外感凉燥(或外感风寒轻证),肺失宣降,痰湿内阻者。

方歌杏苏二陈梗枳前,生姜大枣合成方,凉燥伤肺与外感,重在温肺能化痰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苦桔梗、枳壳、橘皮各二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个。原方未注明药量,临床可随病情加减。

用法水煎服温

功效轻宣温润,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薄白,脉浮弦。

方解

燥为外邪,于秋天而发,称为秋燥。秋燥容易伤肺,同气相求,风寒暑湿燥火,燥属于金,燥金,肺也属于金,故在五行当中有肺金了,所以燥易伤肺。

秋天的气候介于夏天和冬天之间,在初秋的情况下,往往前面连着夏天,这个时候秋阳以暴,太阳还比较充裕的,气候仍然比较炎热,所以初秋容易感受的温燥,它是以伤津为主;但深秋就和初秋不同,深秋的气候特点,后面接着冬天,因此有些人把这种凉燥把它称作“燥为次寒”,比寒次一等,或者又叫“小寒”,因为这个时候西风肃杀,气候开始比较寒冷了。所以这时候感受的外燥都偏于寒,把它称为凉燥。

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气不宣,痰湿内阻所致。肺合皮毛,凉燥袭表,故恶寒无汗,头微痛;凉燥伤肺,肺气不宣,津液不布,聚湿生痰,故咳嗽痰稀;鼻为肺窍,咽为肺系,肺气失宣,津液不布,故鼻塞咽干;舌苔薄白,脉浮弦,均为外感凉燥之征。此证类似风寒感冒,但又有干燥之象,且在秋季发病,故为凉燥证。治宜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宣肺,使凉燥之邪从表而解;杏仁性降而润,降利肺气以止咳,共为君药。前胡既助苏叶疏散外邪,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降肺气,止咳化痰,共为臣药。半夏、茯苓、陈皮化痰理气,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辛散宣肺而使凉燥得解,化痰理气而使咳嗽得愈。

根据杏苏散方药组成,其不是以滋润为主,而是以化痰为主,治疗病证不是以肺燥津伤为主,而是以寒凉伤肺为主,如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渗利痰湿,前胡宣降肺气祛痰,生姜降逆止咳化痰,桔梗宣肺化痰等,唯独杏仁有润肺作用,但杏仁既化痰又润肺,且以化痰为主,可见,杏苏散以理肺化痰为主,病机以寒凉伤肺,津凝成痰为主。

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加减用药

若无汗脉浮者,加防风、荆芥,以疏散风寒;若咳嗽甚者,加款冬花、紫菀,以温宣肺气;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芩以清解肺热等。

禁忌温燥伤肺者慎用本方。

方论选录

张秉成:“方中用杏仁、前胡,苦以入肺,外则达皮毛而解散,内可降金令以下行;苏叶辛苦芳香,内能快膈,外可疏肌;凡邪束于表,肺气不降,则内之津液蕴聚为痰,故以二陈化之;枳、桔升降上下之气;姜、枣协和营卫,生津液,达腠理,且寓攘外安内之功,为治金燥微邪之一则耳。”(《成方便读》)

医案精选

患者,女,28岁。年8月初诊。

1个月前因外感后出现咳嗽,自服抗生素、止咳药疗效不佳。现咳痰色*,胸部憋闷,咽干咽痛,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缓。中医诊断:燥伤肺气,肺失宣降。予杏苏散化裁方7剂。

处方:紫苏梗6g,桔梗10g,杏仁10g,前胡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2g,炙甘草10g,薄荷5g(后下),炙桑白皮12g,炙紫菀10g,白前10g,炙百部10g,荆芥5g,酒*芩g。

二诊时咳嗽减轻,时咳痰,口干,胸闷,舌红,苔白,脉滑。前方去炙百部、荆芥、酒*芩,加芦根15g,仍服7剂,病愈。

本案为秋燥咳嗽,患者病在立秋刚过,秋燥气盛,燥邪犯肺,肺失宣降上逆作咳并胸部憋闷;燥邪耗气伤阴,喉为肺系,失去阴津濡养则咽干咽痛;燥热伤肺,故咳吐*痰。

哮喘(支气管哮喘)

刘某,女,8岁,年11月初诊

刻见:咳嗽气喘,喉中有痰鸣声,已2年有余。患者自年初以来患哮喘病,每遇寒冷及天气变化而加剧,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屡用氨茶碱、博利康尼等西药,仅能短期控制。近1月来咳嗽气喘加重,痰多而清稀,喉间有哮鸣声,胸闷气短,形寒肢冷,面色暗淡,口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腻,脉浮滑。中医诊断:哮喘。证属:寒邪内蕴,肺气不宣,治以疏风散寒,佐以化痰定喘。方用杏苏散加减。

处方:杏仁10g,苏叶10g,荆芥6g,桔梗6g,橘红10g,半夏10g,浙贝15g,炒白芥子6g,炙紫菀15g,前胡6g,*芩10g,炙百部10g,甘草2g,生姜5g,炙桑白皮10g,枳壳10g,6剂,水煎分服。

二诊:1周后,咳嗽气喘、胸闷明显减轻,痰少而易咳出。原方加莱菔子、苏子、款冬花各10g,继续服用6剂,病告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王某,女,16岁,初中学生,年10月初诊。秋深之晨,去学校上早自习,感凉而发咳嗽,时有恶寒发热,咳嗽声重,咳痰白而稀,咽痒。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金秋燥凉之邪袭肺,而致咳嗽。治宜宣肺散寒,止咳化痰之法。予以《温病条辨》杏苏散易汤化裁。处方:苏叶10g,姜半夏10g,白茯苓15g,前胡10g,桔梗10g,枳壳6g,陈皮12g,杏仁10g,炙紫苑10g,炙冬花10g,炙百部10g,炙甘草10g,生姜三片,大枣四枚引。5剂。二诊,恶寒发热愈,咳嗽缓,仍咽痒。脉浮缓。予原方加清咽散结之射干10g,续服中药5剂,咽清咳息,病告愈。深秋初凉,凉燥犯肺,肺失宣发、肃降,而致咳嗽。故吉忱公有杏苏散易汤加味之治。因凉燥袭肺,治宜清宣凉燥,宣肺化痰,故方中主以苏叶、前胡以解表邪,微发汗;杏仁、桔梗开达肺气,润燥止咳;姜半夏、茯苓伍生姜,乃《金匮要略》之小半夏加茯苓汤,为豁痰化饮之伍;陈皮伍茯苓、半夏、甘草,乃《局方》之二陈汤,以成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剂;枳壳宽中下气,佐陈皮,以理气宽中;生姜大枣甘草调营卫,和诸药。故诸药合用,则外邪得除,痰咳以息,而收效于预期。本案之治,尚辅以验方紫苑百花汤而收卓功,方中取紫苑温而不燥,入肺经气分,兼入血分,以其开泄肺气之功,而为止嗽化痰之要药;百部甘润苦降,新久、寒热之咳嗽均可用之;款冬花辛甘而温,专入肺经,以其温而不热,辛而不燥之性,为润肺化痰止咳之良药。本案取二方之力,而收效于预期。凉燥犯肺,久则肺气失宣,则肺系咽部蕴热,故有咽痒咳喘之症。二诊时,药加射干,取其苦能泄降,寒能清热,功于降火解*,消肿而利咽喉。公谓本案二诊处方加射干,尚寓《金匮要略》之射干麻*汤(射干、麻*、生姜、细辛、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之伍;又寓《千金方》之射干汤(射干、麻*、紫苑、桂心、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之用。因本案唯咳无喘,故弃麻*。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治疗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