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空气还没有褪去,最近,咳嗽宝宝又增多了......
很多宝爸妈马上搬出止咳药、感冒药以及各种民间偏方,生怕宝宝哪天会咳出肺炎。
事实上,咳嗽只是一种应急反应。不同的咳嗽症状,还有助于宝妈及时了解宝宝的生病情况,理智对待!
5种咳嗽症状,5种护理方式!
了解引起宝宝的咳嗽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宝宝的咳嗽问题。
-感冒引起的咳嗽-
咳嗽特点
全天都咳,白天咳嗽多于夜间。
感冒引起的咳嗽会伴有流涕、鼻塞、发热等症状。症状缓解后,咳嗽仍可持续3-5天,但没有气促。
护理方式
对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①感冒初期引起的无痰干咳,可以先观察一两天,不建议使用止咳药,抗生素无任何作用。
②对于3个月-1岁宝宝,可以一天4次喂些温水,每次5-15ml;对于1岁以上宝宝:可以喝些蜂蜜,每次2-5ml。
有研究认为治疗夜间咳嗽,蜂蜜比止咳糖浆效果更好,但1岁内的宝宝不能吃,以免肉*中*。
③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放入纯净水(此处划重点),建议湿度保持在40%~50%。
④调整枕头高度,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把枕头稍微弄高些,有利于宝宝呼吸。
⑤如果分泌物影响宝宝的正常生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化痰药,如盐酸氨溴索,或进行雾化治疗。
-过敏性咳嗽-
咳嗽特点
过敏性咳嗽有三大特点:晚上睡觉前咳一阵;半夜醒来咳一阵;早上醒来咳一阵,反复咳嗽就是它典型的症状。
经常出现不伴发热的“感冒”症状,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等;运动和哭闹以后,咳嗽会加重。
护理方式
①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简单初筛,比如抗组胺的口服药(西替利嗪等)和雾化吸入的激素药物(布地奈德等)。
如果使用药物后,咳嗽明显好转或终止,提示过敏性咳嗽可能性较大。抗生素和止咳药对过敏性咳嗽无效。
②避免过敏原,注意除湿,定时开窗通风;回到家后,要及时洗脸、洗手。
③避免人来疯,即避免宝宝情绪激动,大哭、大笑都会使宝宝咳嗽不停。
如果本身存在家族哮喘史或其他过敏疾病,要及早就医。
-气管炎性咳嗽-
咳嗽特点
早期与感冒相似,伴有发热、咳嗽、流鼻涕、鼻塞等情况,一到两天后情况加重,呼吸急促,后能转为湿性咳嗽,有痰声或*色脓痰。
护理方式
①退热降温:气管炎咳嗽容易发热,体温没超过38.5℃,可采取物理降温;超过38.5℃,可服用退热药。
②翻身拍背:不宜用止咳药,有痰时,可在浴室内用水蒸气湿润呼吸道,再拍背排痰。
③补充营养:平时多喂水,辅食宝宝少食多餐,半流食、易消化食物为主。
④注意保暖:要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在夜间,记得给宝宝盖好被子,防止着凉。
⑤家人戒烟:家中有吸烟的人,要戒烟或到外面去吸。
-小儿肺炎-
咳嗽特点
发热持续超过3天不退、咳嗽越来越深且明显有痰、呼吸急促、肺部啰音、食欲下降,精神状态不佳等。
护理方式
①宝宝患了肺炎,医院就医,最医院。
②听取医生建议,需要使用抗生素时不要拒绝;要用足医生开的疗程,不可自行停药。
③对症治疗包括降温、止咳、平喘、化痰等。
④肺炎期间,饮食要以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让宝宝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多喝水。
⑤平时多带宝宝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注意:肺炎可能引起咳嗽,但咳嗽不会咳出肺炎。
-胃食管倒流-
咳嗽特点
经常厌奶、吐奶、进食中或后哭闹、打嗝时吐出来的奶闻起来很酸。
护理方式
①减少喂养量,可少量多次喂养。
②喂奶后,将宝宝直立位或趴在宝妈肩上10-20分。
宝宝没有特别不舒服的情况,不用过于担心。
注意:不要在宝宝不愿意的情况下设法给宝宝喂食。
宝宝咳嗽,3种错误护理方式!
1.一咳嗽就吃止咳药
咳嗽本身不是病,而是一种症状。我们要找到原因再对症治疗,单纯的止咳治标不治本!
所以,如果孩子咳嗽不是特别厉害,一般不建议止咳。根据美国FDA和AAP的建议:
●4岁以下的儿童不要使用非处方止咳药和感冒药;●4-6岁的儿童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6岁以上的儿童要按照说明书服药。
根据去年国家食品药监局(CFDA)发文,含有可待因成分的咳嗽药,禁用于12岁以下的儿童。
如果有剧烈的咳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选用单一成分的化痰药,不要随意购买。
2.一咳嗽就吃抗生素
如果患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或支原体肺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3.一咳嗽就喝糖梨水
梨本身没有止咳的成分,因此,不论是采用何种烹饪方法,也都不会有止咳的功效。
如果想补充水分、缓解咽喉不适,可以适当喝一些不放糖的炖梨水。
出现这5种情况,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要立即就诊:
◆3个月以下宝宝,出现咳嗽;
◆面色发青,口唇发干、呼吸困难;
◆咳嗽伴有发热、嗜睡、哭闹;
◆咳嗽持续一周并且没有好转;
◆咳嗽带出红色、*色或绿色粘液。
宝宝生病,其实也正是免疫系统不断完善的过程,既然无法避免,那就见招拆招吧!
科学家庭育儿团队原创
国家级出版传媒机构专业团队,联合百名育儿专家与万千家庭一起,专注宝宝的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家庭亲子关系处理。